全部服務分類
聯(lián)系電話:(0316)6623239
網(wǎng)站地址:進入網(wǎng)上辦事大廳
辦公地址:廊坊市永清縣文苑北路
辦公時間:上午8:30-12:00,下午14:30-17:30,法定節(jié)假日除外
English website:數(shù)據(jù)未錄入
---如果你發(fā)現(xiàn)該內(nèi)容不正確或者不全面,你可以動手改正它, 點擊【我要糾錯】補充要修改的內(nèi)容。如果發(fā)現(xiàn)95商服網(wǎng)沒有收錄你關心的內(nèi)容,你可以發(fā)布新內(nèi)容,通過審核后即可推送給大家。
?永清縣隸屬河北省廊坊市,位于河北中部,京、津、保三角地帶中心,地處京畿重地、環(huán)渤海經(jīng)濟圈腹地,北距北京60多公里,東距天 津60公里,距首都機 場80公里,距天津新 港100公里??h政府駐永清鎮(zhèn)。
永清縣總面積776平方公里,轄14個鄉(xiāng)鎮(zhèn)、1個省級開發(fā)區(qū),386個行政村,人口38.8萬,既是一個傳統(tǒng)農(nóng)業(yè)縣、新興工業(yè)縣和生態(tài)旅游縣,還是京津地區(qū)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(chǎn)基地,域內(nèi)建有北方最大的燃氣工業(yè)區(qū)。
永清縣歷史悠久。商代盤庚遷都殷后,位于殷朝東北,燕京戎(今太原附近)之東陲。
西周時為北戎燕國地。春秋時為燕都薊的畿內(nèi)地。
戰(zhàn)國時期,屬燕國封疆,為廣陽郡、漁陽郡、巨鹿郡分轄。據(jù)《永清縣志》記載:春秋時期,永清縣屬燕國封疆之地。
秦,廊坊北部(今三河市、大廠、香河縣等)北部屬漁陽郡,廊坊中部(今安次區(qū)、廣陽區(qū)、霸州市、永清縣、固安縣)屬廣陽郡,廊坊南部(今文安縣、大城縣)屬巨鹿郡。
西漢高帝年間,屬幽州刺史部。始置安次縣、文安縣(治今大柳河鎮(zhèn)東)、東平舒縣(今大城縣,為區(qū)別于并州刺史部代郡的平舒縣,加東字),為幽州渤海郡;置方成縣(今固安縣)屬燕國。漢高祖五年(公元前201年),置益昌侯國。高帝六年(前201年),置益昌縣(治今霸州市策城村),為涿郡地;置潞縣(轄今三河市)、雍奴縣(轄今天津市武清區(qū)、香河縣),隸漁陽郡。元鳳元年(前80年),方成縣改屬廣陽郡,本始元年(前73年),改屬廣陽國。初元五年(前44年),封廣陽王子云為臨鄉(xiāng)侯、容為西鄉(xiāng)侯(侯景嗣免)、發(fā)為陽鄉(xiāng)侯;永光三年(前41年),封廣陽王子嬰為益昌侯,各侯國均屬幽州刺史部涿郡。
新朝王莽改制之后,復古十二州,州郡交錯。
東漢建武二年(26年),方成縣改為方城縣,屬幽州廣陽國,建武十三年(37年),改屬上谷郡。
東漢世祖建武十三年(公元37年)廢益昌侯國置安次縣。
永元二年(90年),文安縣、東平舒縣改隸冀州刺史部河間國。建安末年,改隸章武郡。永元八年(96年),廢陽鄉(xiāng)侯國、臨鄉(xiāng)侯國、新昌侯國(燕刺王子封地,今高碑店境內(nèi)),入方城縣(轄今固安縣、永清縣、霸州市)屬幽州刺史部涿郡;廢益昌侯國(原益昌縣)入安次縣,安次縣由渤??じ碾`幽州刺史部廣陽部;
潞縣(轄今三河市、大廠回族自治縣)、雍奴縣(轄今天津市武清區(qū)、香河縣),屬幽州刺史部漁陽郡。
三國,屬魏國。文安縣、東平舒縣屬冀州河間郡;方城縣屬幽州范陽郡;安次縣屬幽州燕國;潞縣、雍奴縣屬幽州漁陽郡。
西晉泰始元年(265年),置章武國,東平舒為國治,文安縣、東平舒縣屬之。置長鄉(xiāng)縣(轄今固安一部),方城縣、長鄉(xiāng)縣屬幽州范陽國;安次縣、潞縣、雍奴縣屬幽州燕國。
東晉十六國,為后趙、前燕、前秦、后燕轄地。
南北朝北魏時,屬幽州。改長鄉(xiāng)縣為萇鄉(xiāng)縣。方城縣、萇鄉(xiāng)縣為幽州范陽郡地;東平舒縣改為平舒縣。文安縣、平舒縣為瀛州章武郡地;潞縣、雍奴縣為漁陽郡地。北齊天保七年(556年),方城縣、萇鄉(xiāng)縣入涿縣。安次縣為燕郡地,其余不變。
隋開皇三年(583年),廢漁陽郡、燕郡、章武郡。安次縣、雍奴縣、潞縣屬幽州;文安縣、平舒縣屬瀛州。開皇九年(589年),析涿縣,廢方城縣舊境地置固安縣(縣治今固安鎮(zhèn))屬幽州。大業(yè)三年(607年),安次縣、雍奴縣、潞縣、固安縣屬涿郡;文安縣、平舒縣屬河間郡。大業(yè)七年(611年),析安次、固安二縣地置通澤縣,隸涿郡。同年,析文安、平舒二縣地,置豐利縣(治今文安鎮(zhèn)),隸河間郡。
唐,屬河北道薊、幽、莫、瀛四州。武德元年(618年),安次縣、固安縣、雍奴縣、潞縣屬幽州,武德二年(619年),析潞縣置臨泃縣(縣治今三河市城區(qū)),屬玄州。武德四年(621年),固安縣屬北義州,平舒縣屬景州。貞觀元年(627年),廢玄州并入幽州,撤臨泃復入潞縣,隸幽州;省豐利縣入文安縣,屬瀛州;廢北義州,固安縣改隸幽州;廢景州,平舒縣改隸瀛州。如意元年(692年),析安次、固安二縣地,置武隆縣(轄今永清縣、霸州市),景云元年(710年),改名會昌縣。景云二年(711年),文安屬鄚州。開元四年(716年),析幽州潞縣東部置三河縣,隸幽州,開元十八年(730年),改屬薊州。天寶元年(742年),罷州為郡。取“邊境永清”之意,將會昌縣更名永清縣(轄今永清縣、霸州市),雍奴縣改名為武清縣。永清縣、固安縣、安次縣、武清縣改隸范陽郡;三河縣隸漁陽郡;大城縣隸河間郡;文安縣隸文安郡。至德二年(757年),罷郡復為州,三河縣隸薊州;安次縣、武清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隸幽州;平舒縣隸瀛州;文安縣復隸鄚州。大歷四年(769年),固安縣改隸涿州。
五代十國,三河縣隸薊州;武清縣、安次縣、永清縣隸幽州;固安縣隸涿州;文安縣隸鄚州;平舒縣改名大城縣,隸瀛州。后晉天福元年(936年),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賂契丹,境域入契丹,屬遼。后周顯德六年(959年),周世宗收復益津關(今霸州市)、瓦橋關(今雄縣)、淤口寨(今霸州信安鎮(zhèn)),于原永清縣益津關另置永清縣(今霸州市,縣治在今霸州鎮(zhèn))。置霸州,領大城縣、文安縣、永清縣。自是,兩永清縣南北并立,南屬宋,北屬遼,遼、宋分治。此時以拒馬河為界,北仍屬遼。
遼,廊坊地北部屬南京道析津府。會同元年(938年),置香河縣(治武清孫村,即今淑陽鎮(zhèn)。轄今香河縣和天津市寶坻區(qū)、寧河縣)。
三河縣、香河縣、安次縣、固安縣、永清縣屬南京道幽都府。開泰元年(1012年),改幽都府為析津府。
北宋,廊坊地南部屬河北東路,霸州、信安軍、保定軍屬之。霸州領文安、大城、永清三縣。太平興國六年(981年),淤口寨改破虜軍(軍制與州同),割霸州之永清、文安、大城三縣317戶屬之;于涿州新鎮(zhèn)(今文安縣新鎮(zhèn))建平戎軍,析霸州之文安縣、大城縣500戶屬之。景德元年(1004年),改破虜軍為信安軍;次年,改平戎軍為保定軍。景祐二年(1035年),廢永清縣入文安縣,徙文安縣治于永清城(今霸州鎮(zhèn))?;实v元年(1049年),遷回原治(今文安縣文安鎮(zhèn))。政和三年(1113年),賜霸州名永清郡,領文安、大城二縣。宣和五年(1123年),收復香河縣,賜名清化縣。宣和七年(1125年),降保定軍為保定縣;清化縣復入金。
金朝天會三年(1125年),清化縣復名香河縣。廊坊地隸燕京路析津府。天會七年(1129年),改屬河北東路析津府。天德三年(1151年),三河隸通州(原潞縣)。貞元元年(1153年),廊坊地改屬中都路大興府。大定二十七年(1187年),降信安軍為信安縣。大定二十九年(1189年),于益津關置益津縣(縣治今霸州鎮(zhèn)),隸霸州。此時,中都路領通州(轄通州、三河)、大興府(轄香河、安次、永清、武清等縣)、涿州(轄固安等縣)、霸州(轄信安、益津、文安、大城縣)、平州、薊州、順州、易州、遂州、安肅州、保州、安州、雄州、灤州。元光元年(1222年),信安縣升為鎮(zhèn)安府。元初,廢鎮(zhèn)安府為信安鎮(zhèn),入霸州。成吉思汗十年(1215年),廊坊地屬燕京路總管大興府。中統(tǒng)四年(1263年),升安次縣為東安州、固安縣為固安州,隸屬不變。至元元年(1264年),屬大都大興府。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,隸中書省大都路總管府。
明朝洪武元年(1368年),降東安州為東安縣、固安州為固安縣,省益津縣入霸州。三河縣(隸通州)、香河縣(隸漷州)、東安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州(轄文安、大城、保定三縣),屬北平府。洪武二年(1369年),改隸北平行省北平府。洪武九年(1376年),屬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北平府。洪武十年(1377年),省香河縣入漷州。洪武十三年(1380年),香河縣復置,隸北平府。永樂元年(1403年),三河縣、香河縣(隸通州)、東安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州(轄文安縣、大城縣、保定縣)屬北平行省順天府。永樂十九年(1421年),改屬京師(北直隸)順天府,府治宛平縣。清順治,屬京師順天府,仍治宛平縣。清康熙八年(1669),改明朝通薊道名為通永道,清康熙八年(1669)置直隸省霸昌道,康熙二十七年(1688年),設四路同知,三河縣、香河縣屬西路廳;霸州(轄文安縣、大城縣)、固安縣、永清縣、東安縣屬南路廳。
雍正六年(1728年),霸州由直隸州降為散州(縣級)屬順天府。
時廊坊境域改隸直隸省霸昌道和通永道順天府,府治宛平縣,轄三河、香河、安次、永清、固安、霸州、文安、大城等縣。雍正四年(公元1726年)以直隸省通永道專司河務,通州,三河等州縣一并改屬直隸省霸昌道,雍正十二,原所轄各縣復歸直隸省通永道和霸昌道。
民國2年(1913年),改霸州為霸縣。民國3年(1914年),東安縣改為安次縣。民國4年(1915年),保定縣改稱新鎮(zhèn)縣。
地屬中華民國直隸省京兆區(qū)(治宛平,轄三河、香河、安次、永清、霸縣、固安、大興、宛平、武清等20縣)及直隸省津海道(駐天津,轄文安、大城、新鎮(zhèn)等32縣)。
民國17年(1928年),中華民國直隸省改為河北省,直屬河北省。
1935年11月25日殷汝耕在通縣成立偽“冀東防共自治政府”,轄三河、唐山等22縣兩市。
民國25年(1936年),日本侵略軍強占熱河察北,華北危急,河北省實行行政督察專員區(qū)。次年,廊坊多數(shù)縣屬河北省冀中第五、第六行政督察署??谷諔?zhàn)爭爆發(fā)后,廊坊境域被日軍占領,
共產(chǎn)黨在敵后進行游擊戰(zhàn)爭。民國27年(1938年)后,中共冀中區(qū)地方委員會成立,時境域在鄉(xiāng)村相繼建立了零散的鄉(xiāng)村抗日政權。此后,境域各縣和鄉(xiāng)鎮(zhèn)隸屬不一,且多變。中共抗日政權、日偽政權、國民黨政權并立,相互交錯,變化頻繁。
境域各縣鄉(xiāng)鎮(zhèn)抗日政權隸屬建置部分變化。民國28年(1939年),文安縣、新鎮(zhèn)縣合并,組成文新縣,屬冀中第五分區(qū)。民國30年(1941年),大城縣屬冀中第九分區(qū);文新縣、第一聯(lián)合縣、第二聯(lián)合縣、第三聯(lián)合縣四縣屬第十一分區(qū)。民國31年(1942年),改屬冀中第十分區(qū)。薊(縣)寶(坻)三(河)、平(谷)三(河)密(云)聯(lián)合縣及香(河)武(清)寶(坻)和通(縣)三(河)香(河)聯(lián)合縣隸屬晉察冀邊區(qū)第十三行政督察署,次年底,隸冀熱遼區(qū)行署第一專署;民國34年(1945年)1月,隸冀熱遼區(qū)行署第十四專署;民國35年(1946年)1月,屬冀東區(qū)行署第十四專署,9月屬河北省通縣專署。民國34年(1945年),大城縣、文安縣、新鎮(zhèn)縣、勝芳市屬冀中第九專區(qū),固安縣、永清縣、安次縣、霸縣等屬冀中第十專區(qū)。民國35年(1946年),大城縣、文安縣、新鎮(zhèn)縣、勝芳市、青縣、任邱縣等15縣(市)屬冀中區(qū)第八專區(qū);霸縣、固安、永清、安次、大興、宛平等12縣屬冀中區(qū)第十專區(qū);三河、香河二縣隸屬未更。民國36年(1947年),文安縣、新鎮(zhèn)縣合并為文新縣,勝芳市和霸縣合并為勝霸縣,新城縣與固安縣合并為新固縣,隸屬不變。民國37年(1948年)11月,新固縣分開,恢復新城、固安兩縣建制。12月,勝霸縣分開,恢復勝芳市和霸縣建制。時冀中行政公署隸華北人民政府,下設四個專區(qū)。1949年3月,新雄縣歸并文新縣,復名文安縣,仍隸冀中區(qū)第八專區(qū)。安次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縣、武清縣、容城縣、雄縣、大興縣、新城縣、勝芳市屬冀中第十專區(qū)。
1949年8月7日,河北省天津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建立,轄安次縣、永清縣、霸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、武清縣、寧河縣、寶坻縣、靜海縣、天津縣及勝芳鎮(zhèn)、漢沽鎮(zhèn)、楊柳青鎮(zhèn),專署駐河北省靜??h楊柳青鎮(zhèn)。
三河、香河二縣屬河北省通縣專區(qū);固安縣屬河北省保定專區(qū)。
1950年11月,河北省天津區(qū)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改名為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(qū)專員公署。
1954年4月,政務院批準,將保定專區(qū)的固安縣劃歸通縣專區(qū)。
1955年4月5日,河北省人民政府天津區(qū)專員公署改為河北省天津?qū)^(qū)專員公署,隸屬未更。各縣人民政府改稱縣人民委員會。
1958年4月28日,國務院決定:將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由通縣專區(qū)劃到唐山專區(qū);固安縣由通縣專區(qū)劃到天津?qū)^(qū)。6月,天津?qū)^(qū)與滄縣專區(qū)合并,稱天津?qū)^(qū),駐滄鎮(zhèn),。
12月20日,國務院第83次會議通過,
撤銷慶云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,劃歸鹽山縣;
撤銷青縣,劃到靜??h;撤銷大城、文安二縣,劃歸任邱縣;
撤銷安次縣,劃歸武清縣;
撤銷固安、永清二縣,劃歸霸縣;撤銷肅寧縣,劃歸河間縣;
撤銷泊頭市和阜城縣,劃歸交河縣;
撤銷東光縣、南皮縣,劃歸交河縣;撤銷武強、饒陽二縣,劃歸獻縣;
撤銷景縣、故城縣,劃歸吳橋縣;
撤銷滄州市,劃歸滄縣。
1961年,國務院批準,恢復河北省天津?qū)^(qū)建制,受河北省領導,專區(qū)駐河北省天津市。
7月9日,國務院第111次全體會議決定,恢復安次、永清(含固安)、文安(含大城)三縣建制,時轄薊縣、寶坻、武清、安次、永清、霸縣、文安、靜海及勝芳鎮(zhèn)。
1962年3月27日,國務院第115次全體會議決定,恢復固安、大城二縣建制;6月1日,國務院第116次全體會議決定,恢復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建制,隸屬天津?qū)^(qū)。
1967年11月,天津?qū)^(qū)改為天津地區(qū),河北省天津地區(qū)革命委員會建立,隸屬河北省革命委員會,駐河北省天津市。此后至1968年,地區(qū)所轄各縣陸續(xù)建立革命委員會。1969年3月,河北省天津地區(qū)駐地由天津市遷至安次縣廊坊鎮(zhèn)。隸屬、轄區(qū)未變。
1973年7月,將河北省天津地區(qū)的薊縣、寶坻縣、武清縣、寧河縣、靜??h劃到天津市。12月,河北省天津地區(qū)改制為廊坊地區(qū),駐地仍在廊坊鎮(zhèn)。
1974年1月,正式起用廊坊地區(qū)名稱。河北省天津地區(qū)革命委員會改為河北省廊坊地區(qū)革命委員會。時轄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安次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及蘆臺農(nóng)場、漢沽農(nóng)場。
1978年,河北省廊坊地區(qū)行政公署建立,隸屬河北省人民政府,轄縣未變。
1979年3月,廊坊地區(qū)蘆臺農(nóng)場、漢沽農(nóng)場劃到唐山。廊坊地區(qū)轄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安次縣、固安縣、永清縣、霸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。
1981年12月7日,國務院批準,撤銷廊坊鎮(zhèn),設立廊坊市(縣級),以安次縣的廊坊鎮(zhèn)及南尖塔、桐柏、北旺3個公社為廊坊市的行政區(qū)域,隸屬廊坊地區(qū)行政公署。
1982年3月1日,廊坊市(縣級市)正式建立。廊坊地區(qū)轄廊坊市、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安次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。
1983年3月,安次縣并入廊坊市(縣級)。廊坊地區(qū)轄廊坊市(縣級)、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。
1988年9月,廊坊地區(qū)改為廊坊市(地級)。廊坊市(縣級)改為安次區(qū)。
1989年4月1日,廊坊市正式建立,駐地廊坊,轄安次區(qū)、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霸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。
1990年2月20日,改霸縣名為霸州市(縣級),轄域不變。廊坊市轄安次區(qū)、霸州市、三河縣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。
1993年4月28日,改三河縣名為三河市(縣級),轄域不變。時廊坊市轄:安次區(qū)、三河市、霸州市、大廠回族自治縣、香河縣、永清縣、固安縣、文安縣、大城縣。2000年10月,析安次區(qū)建廣陽區(qū)。
其它:永清縣春秋時期屬燕國封疆之地。三國至隋屬幽州,為安次、方城二縣地。隋大業(yè)七年(公元611年)置通澤縣。
唐如意元年(公元692年)置武隆縣。景云元年(公元710年)改名惠昌縣。唐天寶元年(公元742年)取“沙漠永清”之意,改惠昌縣為永清縣至今。
后晉天福元年(936年),入遼。
宋屬燕山府。
元時,屬大都路。
明初,屬北平府。明永樂元年(1403年)改屬順天府。
清隸屬直隸省順天府,南路同知。
民國時期,屬直隸省和河北省。
1949年后,永清縣屬天津?qū)^(qū)廊坊分區(qū),現(xiàn)屬廊坊管轄。
咨詢電話:0316-6680750;納稅咨詢電話:0316-5690670
辦公地址:河北省廊坊市永清縣武隆南路136號 郵編:065600
官方網(wǎng)址:點擊進入網(wǎng)上辦事大廳
工作時間:上午8:30-12:00,下午13:30-17:30(6月1日-8月31日為14:30-17:30)(周一至周五,法定節(jié)假日除外)
永清縣政務服務中心辦事大廳辦理時間:星期一至星期五:秋冬春季(9月1日~5月31日)上午9:00~12:00,下午13:00~17:00;夏季(6月1日~8月31日)上午8:30~12:00,下午14:30~17:30. 法定節(jié)假日除外。辦理地點:永清縣廊霸路公園東行1000米路南政務大廳;
5404人圍觀過
5119人圍觀過
1599人圍觀過